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中国应以“大食物观”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时间:2019-09-17 03:33:33编辑:admin

导读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3日发布,其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是重中之重。过去70多年,中国为满足国民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做出了不懈努力,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但要实现为居民提供更更加充足、营养、健康的食物,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重目标,中国的食物系统要向大食物观转型,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给系统,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黄季焜

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过去70多年,中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国民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前,为摆脱饥饿和加快工业化进展,国家不断进行制度变革与试错,以及开荒造田和改进传统技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不但解决了中国数千年以来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食物安全观已从要“吃得饱”转向要“吃得好”和“吃得更营养与健康”。

然而,现有的耕地农业生产系统和食物消费系统也面临与日俱增的挑战。一方面,过去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往往是以牺牲农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未来农区耕地系统的食物生产力如何能保持不退化或提高,必须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未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消费者对丰富、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需求还将不断增长,以农区耕地资源为核心的种植业与养殖业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食物系统转型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发展议题,追求的是为人类提供更充足、营养、健康的食物,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重目标。在食物系统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要经历从消除饥饿到“吃得好”,再到“吃得更加营养健康”和“吃得更加环保”的演变过程。

对还处于消除饥饿和贫困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不得不做出各种努力来保障其食物安全。在中高收入国家,如果农业生产资源富裕,人均耕地较多,实现食物系统转型的双重目标相对容易。如果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高且国土面积小的国家,他们只能完全(如新加坡)或较大程度上(如日本和韩国等)依靠国际贸易来实现食物系统转型的双重目标。但对于人均耕地少的人口大国(如中国和印度),依靠农区耕地的农业实现食物系统转型的双重目标将极其艰巨。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是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又是幅员辽阔、食物消费多样化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实现食物系统转型双重目标的需要,也有条件和能力。首先,中国不但有农区的耕地,还拥有面积更大的、具备食物生产能力的草地和林地,以及遍及全国的江河湖海。其次,中国各地有多样性的饮食文化,来自耕地农业以外的许多种类食物能满足国民食物多样化和营养健康的需求。第三,中国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和食物供给基本安全可控,以国内生产为主,国际贸易为辅。这对全球食物安全保障和促进地球健康有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中国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坚决促进者和积极践行者,能够在为国民提供更充足、营养、健康的食物的同时,促进食物系统的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